24
2024-02
元宵节丨正月十五,诸事成圆!



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,又称为“上元节”、上元佳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。

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。中国古俗中,上元节(元宵节)、中元节(盂兰盆节)、下元节(水官节)合称三元。

按中国民间的传统,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元宵之夜,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,以示庆贺。出门赏月、燃灯放焰、喜猜灯谜、共吃元宵,合家团聚、同庆佳节,其乐融融。


元宵习俗

吃汤圆

汤圆是元宵节必备的食物之一。正月十五吃汤圆,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,人们更多是取其幸福团圆的祥瑞之意。宋人吟诗曰:“今夕是何夕,团圆事事同。”正月十五的晚上,人们围桌而坐,一边品尝着元宵,一边享受着一家人团圆的欢乐,别有一番风味。

赏灯会

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。南宋诗人陆游在《丁酉上元》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“突兀球场锦绣峰,游人仕女拥千重;鼓吹连天沸午门,登山玩炬动黄昏”。

从1962年起,成都恢复春节灯会,于每年正月举办,会期一个月。灯会期间,公园内有民间曲艺、杂技、杂耍表演;有各种地方风味小吃;还有铸糖人的担子,买风车的草把子,每届灯会游人都在百万人次以上。

老成都的传统灯会到了清代,元宵灯会改为从正月初九开始,在街上扎牌坊,挂鳌灯。清代成都举办灯会,主要集中在大慈寺、昭觉寺以及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城楼上。当时,成都有三处专门制作灯笼的地方,一是科甲巷,还有灯笼街(现八宝街之分支),另外就是太平街(现太升路南段)。

清代成都最大的巨型灯笼要卖680个铜钱,最小的也要卖30文。30文当时可以买15个锅盔。所以这个价格应该说是不便宜的。每年元宵灯会时,成都各地方长官携带家眷和下属、百姓一起赏灯、宴饮,热闹非凡。

清末成都的元宵灯会,著名作家李劼人在《死水微澜》中,有细致的描述:“自正月初八起,成都各大街的牌坊灯,便竖立起来。初九,名曰上九,便是正月烧灯的第一宵。全城人家,并不等什么人的通知,一入夜,都要把灯笼挂出,点得通明。就中以东大街各家商铺户的灯笼最为精致,又多,每一家四只,玻璃彩画的也有,而顶多顶好看的总是绢底彩画的。并且各家争胜斗奇,有画《三国》的,有画《西厢》、《水浒》或是《聊斋》、《红楼梦》的,也有画戏景的,不一定都是匠笔,有多数是出自名手,可以供雅俗之赏。所以一到夜间,万灯齐明之时,游人们便涌来涌去,围着观看。”

猜灯谜

“猜灯谜”又叫“打灯谜”,成都人叫做“打猜么”。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,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。它是一种富有讥谏、规戒、诙谐、笑谑的文艺游戏。如今每逢元宵节,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,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,平平安安的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,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人们欢迎。

偷青

偷青,就是在元宵节晚上,小孩结伴跑出去偷别人家地里的菜,不管什么菜,然后拿回来煮了吃,大人们说,这样一年都不会生病,而被偷了青的人家也不能骂,越骂越是祝福“小偷”。

在成都,“偷”的范围更广,有“四偷”的习俗:“一偷汤圆二偷青,三偷檐灯四偷红。”

耍冰锣吃熏鱼饭

元宵节当天,话说成都家家户户要挂大红灯笼,连椅子都要盖上大红的椅披,红红火火的。

在元宵节的前一个晚上,小孩会在一个盆里装满水,撒上一点色素,放一根线,放在院子里让它结冰。元宵节当天,一大早起来,小孩就奔向自己的杰作——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冰锣。

元宵节中午,每家每户还会做一顿特别的午饭,包括用柏枝熏的熏鱼和用豆腐皮包肉馅的铺盖卷。铺盖卷下面垫上一层白菜,预示着新年里百事顺意……

敲锣打鼓串户祈福

以前的成都,在元宵节当天,小孩们都会敲锣打鼓,走家串户,为人祈福。大人们都会为小孩准备小红包,一元、两元不等,一个村子跑下来,收入不菲,20元钱随便赚,相当于大人一天的工钱。

祈子送灯

祈子盼的是人丁兴旺。元宵节的祈子活动总是与灯联系在一起,这一方面与灯火通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有关,另一方面与“灯”与人丁的“丁”音相近、形相似有关。

话说在以前的成都,新嫁了女儿的人家,在元宵节这天,必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面粉制的小老鼠,送到女儿家,叫做“送灯”,俗信这样可以多生孩子。

正月十六过厚脸皮年

别人的年元宵过了就算过完年了,成都人耍性大,还要过一天年。这一天要去老城墙上走百病,厚着脸皮过新年,现在那个有2300多年历史的老城墙早已破败,游百病的位置也改在城区了。好耍的成都人,再加上各种有意思的风俗,组成了一个热热闹闹、团团圆圆、欢欢喜喜的成都元宵节。

元宵将至,当夜幕低垂,全家人围坐一堂,一起享受和家人团圆的日子,品味元宵之时,也请别忘了为逝去的亲人送上一束鲜花!

在线客服

电话咨询

微信咨询